咨询热线:0713-8833856

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0-19浏览次数:98

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15日黄冈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


根据中共黄冈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黄冈市委关于制定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为全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2.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7%,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7.3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9.7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是2005年的2.97倍,年均增长24.3%;全口径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3年翻番。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18.5万户,私营企业达到1.1万家。
   2)产业优化升级进入新阶段。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3.1∶30.9∶36调整到28.6∶38∶3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77家,增加值年均增长23.4%,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3.7%提高到29.7%。农业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2∶1。服务业较快发展,商贸、旅游、文化、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等行业全面发展;城乡消费持续扩大,“十一五”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7亿元,年均增长20.4%。
   3)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2亿元,年均增长35.9%。相继开工建设了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鄂东500千伏环网、“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和4个220千伏、8个110千伏变电站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全市能源供应状况明显改善。新建沪汉蓉快速铁路95公里、完成京九正线及麻武联络线电气化改造、完成黄州火车站改扩建、开工建设了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新建高速公路336公里,一级公路125公里,改造干线及县乡二级公路471.1公里,建设通村油路12702公里,提升三级航道20公里,新增码头32个,“一纵三横”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基本形成,实现了100%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搭建了城市投融资平台,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共完成投入75亿元,开工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项目7500多个,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4)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开展了节能减排专项治理,开工建设了市县城区污水处理和部分垃圾处理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净削减7.95%和8.9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4.37%和95.07%;森林覆盖率达到43%,耕地保有量达到566万亩;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5)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达553.8万人,平均参合率97.8%;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8万人和119.9万人,参合率为99.6%和100%。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行政体制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市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677个,外贸出口14.9亿美元,利用外资6.36亿美元。
   6)民生事业得到新改善。就业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8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人数达284.5万人;纳入城镇和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4.1万人和35.8万人;新建或改扩建农村福利院598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4万人;解决了223.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36元,年均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4元,年均增长11.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81.4亿元,年均增长18.3%。
   7)和谐黄冈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提高;蝉联两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9.9%,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城市幼儿入园率达100%,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0.6万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育、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成功举办了黄冈市第二届运动会和两届黄梅戏艺术节,建成农家书屋11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创作了《李四光》、《东坡》等20余台舞台剧目。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8.8%,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遏制。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黄冈、平安黄冈、和谐黄冈建设有序推进。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规模总量偏小,市场主体偏少,与我们作为全省人口大市和版图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欠帐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不够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很重。我们既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更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一:“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取向,我市“十二五”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是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面临诸多压力及挑战,是负重奋进、开拓前行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未来一个时期,黄冈面临“三大叠加”的战略机遇:一是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叠加机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湖北的两大金字招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深入推进,为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产业布局和项目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为我市招商引资、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更多机会,有利于我们发挥内生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二是武汉城市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叠加机遇。黄冈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境内长江黄金水道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随着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武汉新港和武英、武麻高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与武汉和城市圈的联系更紧密,往来更密切,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产业分工与协作,加速发展步伐。三是老区扶贫政策和西部开发政策的叠加机遇。我市是全国知名的革命老区,现有国家级扶贫县市5个、省级贫困县1个,有7个县市享受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有5个县市列入全国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湖北省委已将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上升为全省战略,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这些政策措施必将为我市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带来大好机遇。 

“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是黄冈加快发展的“四个关键时期”:一是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长江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黄冈长江经济带、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开发进程加快,形成新一轮城乡规划建设高潮。目前黄冈的城镇化率约为35.7%,远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今后五年黄冈发展的主攻方向。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8.6∶38∶33.4,产业结构不优严重制约着市域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今后五年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线,坚持重点抓工业,突破性发展以旅游、文化、金融、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十二五”时期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性时期。三是基础设施完善提高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市城乡基础设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完善交通网、供电网、供水网、供气网、通讯网、物流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为黄冈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也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缩小差距的关键时期。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全面实施“一区两带”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为把黄冈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确保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十一五”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2)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扩大消费、投资和出口,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坚持以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开放战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4)坚持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坚持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黄冈为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力争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十一五”末期基础上实现翻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0∶44∶36。城镇化率达到46%。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9%。
2)科技教育目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5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3)资源环境目标。全市耕地保有量控制在37.98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3000万立方米以上。
4)人民生活目标。人口总量控制在770万人以内。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5.95万套。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56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

专栏二:“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三、实施“一区两带”战略,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


实施“一区两带”战略,是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新的历史使命。推进黄冈跨越式发展,必须全面实施“一区两带”战略,高标准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在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新路子。
(一)大力推进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以黄冈市区为中心,以团风(团风镇、回龙山镇)、黄州区、浠水(巴河、兰溪、散花)为主要组团,按照“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园城互动发展”的思路,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使之成为带动黄冈沿江经济带、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发展的龙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力争到“十二五”末,临港经济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临港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20%左右;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加快综合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公路、铁路、水运投资力度,建设快速集散道路,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依托武汉新港,推进黄州唐家渡、叶路洲、张家湾港区和团风罗霍洲港区开发,全面融入武汉新港建设。重点建设黄州港禹杰综合码头、团风港罗霍洲综合码头、浠水港兰溪综合码头等大型现代化码头,提升其港口功能。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利用临港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船舶制造、钢构、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窑炉、电子信息与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及临港配套服务业等十大产业,形成“一条长江产业经济走廊、三大综合物流体系(罗霍洲—唐家渡—巴河—兰溪—散花港口物流体系、黄州火车站物流体系、大广北高速及江北公路等高速公路物流体系)、十大产业板块(团风钢构板块、团风罗霍洲产业板块、回龙山纺织服装板块、黄冈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产业板块、唐家渡港区—禹王工业区板块、黄州路口工业区板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板块、黄州临港商务区板块、黄(州)—巴(河)—兰(溪)船舶工业板块、散花工业园板块)”。
   (二)大力推进黄冈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加快沿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沿江区位和资源优势,抓好沿江岸线、洲滩开发利用,推动团风与武汉、黄州与鄂州、浠水蕲春武穴与黄石、黄梅与九江跨江联合开发,着力培育大工业、发展大农业、搞活大物流,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把黄冈长江经济带建成黄冈主导产业集聚区、改革试验先行区、投资兴业首选区和宜居创业的新型特区。黄冈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0%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8∶44∶38,城镇化率达到50%。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发展布局,重点形成“一主三副两支撑、十大产业集群、六大物流产业板块”,以黄冈市区为主中心,武穴、黄梅、龙感湖为副中心,浠水、蕲春为支撑,沿江乡镇为网络,港园城各具特色互为依托;发展壮大船舶制造、钢构、医药化工、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沿江特色旅游等十大产业集群;打造黄州、武穴、小池三大物流基地和蕲春、浠水、团风三个物流园区等六大物流产业板块。建设沿江农产品生产加工带,大力发展优质粮棉油、蔬菜、水产、畜禽、林业产业带等五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带。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优势,加快团风罗霍洲、黄州叶路洲、浠水戴家洲、武穴新洲、黄梅鳊鱼滩等沿江洲滩开发利用,加强港口码头建设,推进港口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步伐。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实现黄冈与武汉及周边地区对接。加快沿江铁路、公路建设,推进黄冈(蕲春)和大别山旅游机场等民用机场建设选点,构建水陆空相联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抓好沿江地区灌溉体系建设和防洪工程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治理、病险水库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和重要支流防洪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搞好生态治理和保护,严格保护沿江岸线范围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推进沿江县市村庄环境整治,建设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
   (三)大力推进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规划引领与规范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统筹推进景区景点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全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把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战略支撑点,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圣地。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培植以黄冈市大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市场主体,推进全市旅游资源、品牌和市场整合。加大旅游资源跨区域开发合作力度,重点培植打造大别山生态之旅、红麻红色之旅、佛教文化之旅、名人文化之旅、李时珍医药保健和武穴溶洞探险等五条精品线路,整体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旅游业与优势工业、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路网建设,改造提升旅游景区连接高速出口线路等级。优化和扩大通信网络,提高景区景点电话、宽带普及率和服务水平。改善景区景点的输电线路,确保旅游用电需求。改扩建一批旅游客运站点,开通一批重点旅游景点景区旅游专线。推进旅游名县(市)、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建设,将黄州建成鄂东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红安、麻城建成中国红色旅游名城,罗田、英山、浠水建成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城,黄梅县建成黄梅戏文化和佛教文化旅游名城。推进红安七里坪和高桥、罗田九资河、英山温泉、蕲春蕲州、黄梅五祖、浠水白莲河、武穴田镇、麻城龟山和乘马、团风回龙山、黄州陈策楼等旅游城镇和一批旅游名村建设。
   (四)大力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目标,认真编制总体规划,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到“十二五”末,试验区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取得突破性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初步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明显发展壮大,努力走出一条促进老区振兴崛起的新路子。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试验区内铁路、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大别山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尽快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大小型水库整治和塘堰、水渠的整修、清淤和加固力度,提高旱涝保收标准。推进集中连片土地整理,建设高产农田。不断完善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大别山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特色产品品牌,打造核心产业集群。科学规划和推进县城、乡镇、中心村建设,形成具有大别山特色的城镇化新格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建立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老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在投入机制、扶贫开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经营资本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加快市区发展,高昂市区龙头


坚持市区一体,高昂市区龙头,发展市区经济,塑造市区形象,提升市区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征税的原则,加快形成市区一体、资源共享、产业聚集、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以“五个一体化”为抓手,对接融入大武汉,率先实现同城化。把黄冈市区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鄂东城市组团的重要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知名的生态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教育名城。
(一)建设城市新区,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东扩北进、西接南连,开发建设城市新区,拓展市区发展空间。力争到“十二五”末,市区规划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初具大城市规模。城东新区。推进城区“东扩北进、跨河发展”,科学编制新区规划,重点抓好规划50平方公里、起步区10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建设,以行政中心东迁、“一河两湖”水生态修复、跨河通道和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彰显湖滨园林景观特色,将城东新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集行政服务、生态宜居、新型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黄冈经济开发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将黄冈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市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基地。推进南湖工业园开发建设,重点发展钢构、新材料、汽车零配件、机械电子、现代物流等产业。禹王高新区。全面完成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输变电站、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将其建设成为省级重点高新产业开发区。黄冈化工园。以建成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黄冈生物产业园为目标,以承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产业转移为抓手,通过资本、技术、政策的集中投入,吸引项目落户,突出优势产业链,增强企业关联度,形成特色的生物化工生态产业园区。城际铁路“一站一城”建设。按照城际铁路“一站一城”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黄冈站、路口站、黄冈东站和城东新区、禹王新区建设,实现“以站兴城、站城互动”。
(二)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坚持彰显山水特色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深入推进“四城联创”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着力提升黄州城市品位。一是推进“数字黄冈”建设。加快推进黄冈地理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基础地理数据库、公众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化城市。二是完善城市交通。重点推进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江北铁路、黄鄂高速及连接线、江北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使市区与武汉的来往便捷、联系紧密,率先实现同城化,打造大武汉的卫星城市。建设市区外环线、市区道路改造、跨河(长河)桥梁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为市区拓展创造条件。三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市政配套工程建设,新建黄婆汊污水处理厂,新建城北和南湖220千伏变电站、扩建化工园等6座110千伏变电站,推进供水、供气向市郊延伸。推进市区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进水生态修复。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推进长河和白潭湖(蔡家潭)、遗爱湖“一河两湖”水生态修复,推进沿江观光带建设,彰显市区滨江临湖、山水园林、水城交融、生态宜居的城市景观。五是发展市区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市区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新建市图书馆、市民俗博物馆、黄冈体育中心、黄梅戏大剧院、黄冈艺术学校、黄冈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大力发展市区教育,加强市区教育统筹规划,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市区各级各类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黄冈中学基础教育品牌和黄冈职业教育品牌,努力将市区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教育强市示范区。六是推进旧城改造。启动实施老城区胜利南村、红卫路、幸福建材城,王夏垸、幼树垸、农科院、沿江路、宝塔社区、青砖湖社区、刘家大湾社区等“三片六区”旧城改造和小街小巷配套建设。
(三)培植支柱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支柱工业、特色服务业和城郊农业,培植支撑城市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城市实力和发展后劲。一是大力发展支柱工业。发展壮大市区森工、造船、机电、饮品、食品、纺织、服装、化工、能源等产业,重点建设晨鸣林浆纸一体化和金凯蒂家具、武汉南华和华海造船、三环EPS电机、彩虹奥特姆LED、龙晨电子电容器薄膜、伊利和汇源二期、中粮油料蛋白深加工、三泰纺织二期、“大互二”电器二期和李宁牌服装加工、飞克体育用品、武汉有机和青江化工、黄冈电厂等项目。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精心培植东坡文化、教育文化和戏曲文化,重点抓好东坡赤壁文化产业园、黄梅戏曲文化产业园、中部影视城、黄冈传媒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抓住武汉新港建设的机遇,推进黄冈临港经济区楚江物流园、黄商物流产业园(三期)等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引进商业银行等金融保险业进驻市区,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优化市区商业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大型超市和商业步行街,壮大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星级宾馆、酒店,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积极发展服务城市的蔬菜、水产、畜禽、园艺等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农业。

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新型工业
坚持工业强市,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壮大重点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三个一百”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产值过百亿园区达到5个,产值过百亿的重点产业10个,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生物医药、机械电子、新材料、节能环保、再制造等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黄冈工业层次和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
——生物医药。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以生物药品、生物素、生物保健品为主导的新医药。重点抓好武穴、蕲春、浠水、罗田4个特色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建设,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体系配套、规模发展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链,建成具有竞争力的黄冈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重点抓好广济药业生物科技园、湖北神韵生物(浠水)公司除虫菊、湖北远大富驰医药中间体、湖北李时珍现代生物医药、黄梅五瑞生物肝纳素、湖北楚天舒药业(罗田)公司医药中间体及中成药制剂生产等项目建设。
——机械电子。重点发展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机械电子产业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末,机械电子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重点建设黄州福欣公司数控机床、佰龙(湖北)精机公司针织大园机、湖北(浠水)欣安翔公司IT电子数控机床、玉柴多菱柴油机等项目。以黄梅创新电气、黄冈金创科技、厦门(浠水)佳晶光电、台湾健鼎科技(红安)等公司为依托,打造黄冈特色电子产业集群。
——新材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产业,形成以建材、电子、包装等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到“十二五”末,力争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重点建设蕲春新型纳米建材、麻城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材、英山金马玻纤公司新型复合材料等项目,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湖北中基、汇友包装、红安龙乡、钧宇纸业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发展塑料、纸品等高档环保包装新材料。
——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灯具、节能窑炉、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重点支持龙感湖霞客环保废弃聚酯色纤工程、蕲春节能灯具工业园、台湾远记(浠水)公司、湖北宏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再生资源(鄂东)公司废旧橡胶再生工程、麻城兴业炉料等项目建设;以黄州彩虹奥特姆(湖北)光电公司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扶持LED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开发华厦窑炉、中洲窑炉公司环保节能型窑炉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别山电厂、祥云集团等企业的粉煤灰、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
——再制造。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争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推动我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培植壮大重点产业集群
——船舶制造。充分发挥长江岸线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造船设施投入,大力提高造船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产业。引进武船造船技术,以黄州、团风、武穴为基地,带动浠水、蕲春造船业发展。重点支持江润、华海、武汉南华、蕲春光大、武穴开阳星、新华夏等一批造船企业的新建、扩建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以化学品运输船、沥青船等特种船泊制造为特色的产能达到300万载重吨,产值达到20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森工。依托黄冈丰富的林业资源,发挥宜林面积大的优势,积极发展森工产业,带动木业、板业、家具产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森工产业系列产值达到100亿元。重点推进晨鸣集团总投资70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形成年产化学浆30万吨、造纸40万吨的生产规模;以蕲春燕加隆等企业为依托,形成中、高密度板材30万立方米的产能;支持湖北金凯蒂家具(黄冈)、南方家亻私(罗田)、红安广东家具城等项目建设。
——茧丝绸。以英山、罗田为基地,以列入省重点的英山茧丝绸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湖北梦丝家、怡莲阳光等企业为龙头,整合红安、麻城、罗田桑蚕茧丝蛹运营资源,扩大蚕丝被产能,研发家居、旅游等系列丝绸高档家纺产品,打造华中最大的丝绸家纺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茧丝绸产业系列产值达到100亿元。
——汽配。以麻城为重点,带动市区、浠水等县市区汽配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湖北重要的汽配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汽配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支持麻城以黄金桥汽配工业园区为主体,以乡镇汽配工业集中区为支撑,打造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麻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市区新型传动轴、麻城顺达汽配、浠水神州轴承、蕲春神风汽配、武穴轩坤活塞、黄梅东合汽配、英山新型预警式汽车安全带及门锁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钢构。发挥毗邻武汉、黄石钢铁基地优势,与中铁大、武船、一冶等大型企业合作,以工业钢构、住宅钢构、设备钢构为支撑,向大跨度空间钢构、钢构混泥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住宅、城市交通等公共设施钢结构等领域拓展。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精品名牌,提升竞争力,打造中国(团风)钢构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钢材深加工产能达到200万吨以上,钢结构产能达到15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传统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在装备改造、工艺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高新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设计、制造过程及产品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装备业和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重点改造和提升我市化工、纺织、服装、建材等4大传统产业,实现产能倍增。
——化工。依托黄冈化工产业园,积极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以武汉有机、青江化工、远大化工、格源化工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积极扶持祥云集团、浠水福瑞德扩大氮、磷、钾农用化工产能。建设武汉青江化工、深圳汉科环保(麻城)聚丙烯酰胺工程等精细化工项目,武穴祥云磷酸胺二期及配套项目工程、黄梅联兴化工黄磷工程、浠水福瑞德尿素和高效复合肥扩规等农用化工项目,打造中国磷化工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纺织。以开发色纺和色织面料为重点,突出发展纯棉家纺,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力争到“十二五”末,纺织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黄州、团风、龙感湖、黄梅为集聚区,建设和泰纺织10万锭高支精纺纱、新昌纺织高档化纤布、深港纺织高档染整纯棉面料、团风中高档整理色织面料和回龙中高档色织布、麻城卓尔20万锭纺纱、霞客环保20万锭高支色纺纱、力达纺织10万锭紧密纺高档天羽纱、龙兴纺织5万锭特纺纱等项目建设,打造以色织面料和色纺面料为主导产品的纺织产业集群。
——服装。以美春服装、富利内衣为主体,加快美尔雅工业园建设,带动黄州、浠水、武穴和黄梅服装产业的发展。重点培植美春“斯多·赛尚”休闲男装、黄梅“阿依莲”休闲女装等自主品牌,形成以自主品牌服饰为主导的服装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服装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建材。大力发展可降低环境负荷和生态建材技术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突出发展新型陶瓷,着力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材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充分发挥武穴市田镇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地理位置好、产品覆盖面广等优势,建设亚东水泥二期、华新水泥(武穴)三期工程,打造湖北水泥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黄梅、蕲春陶土和石英石资源,引进广东佛山、江西等地先进陶瓷生产技术,承接广东、江西陶瓷产业转移,重点建设福建中陶(蕲春)和中瓷万达、黄梅兴荣陶瓷、浠水兰溪陶瓷等项目,打造湖北陶瓷生产基地。利用黄梅丰富的页岩资源,建设仿古砖、页岩砖、外墙砖、广场砖等,打造中国页岩砖都节能示范区。加大石材开采治理力度,整合石材行业优势资源,重点支持麻城、团风以丰富的石材资源和园区建设平台为依托,有序发展石材加工产业。
(二)现代农业
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特色、规模、品牌和效益,走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技术密集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黄冈建成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高度集聚、区域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区,使黄冈市成为湖北乃至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15亿元,年均增长5%。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浠水、麻城、黄梅、武穴、蕲春、团风等6个产粮大县,麻城、浠水、武穴、黄梅等4个新增千亿粮食产能县,红安、武穴、黄梅等3个国家油菜基地县建设。推进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实施413座三类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推进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应急抗旱水源建设,以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坚持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理、复垦、迁村腾地等增加耕地数量,减少抛荒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7.98万公顷。切实加大可养湖泊水面保护力度,稳定水产养殖面积,实施鱼池标准化改造工程,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排灌配套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化高产农田,抓好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重点支持水稻、油菜、棉花、小麦、花生、茶叶、板栗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机化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建设,使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
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抓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思路,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品集中,形成区域特色和集约经营。在稳定粮食棉花油料生产、提升优质率的同时,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着力培植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突出抓好茶叶、板栗、中药材、蔬菜、蚕桑、油茶、速生丰产林等特色种植板块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90万亩、油料360万亩、棉花75万亩、茶叶39万亩、板栗250万亩、中药材70万亩、蔬菜154万亩、蚕桑33万亩、油茶30万亩、速生丰产林35万亩,使全市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提高到20%以上。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力争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到“十二五”末,标准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100个,全市生猪出栏达到700万头、家禽8000万只、奶牛存栏10万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1万亩以上,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国家级、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30家。
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生产基地布局,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嬗变。
——发展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0家,过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5∶1。重点扶持伊利乳业、娃哈哈、上好佳、华丽、康尔达等食品饮料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把黄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中粮集团、东坡粮油集团、李时珍粮油集团、中禾粮油、康宏粮油、中汇米业、金磊粮油、景田山茶油、永康油脂等粮食油料加工项目建设和发展,培植壮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红安雨润和龙感湖盛龙生猪屠宰加工、罗田华莱士肉鸡加工、龙感湖伟望肉鸭加工等项目建设,培植壮大畜禽加工产业。以浠水神鹭和武穴海鲲为龙头,发展壮大水产品加工产业。依托李时珍医药集团公司、黄冈卫尔康医药有限公司、武汉惠涛药业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中药材加工产业。
——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度高的农业品牌。全面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引导、支持和帮助农产品经营户运用商标、广告战略开拓市场,增创效益,形成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围绕黄州萝卜、团风马蹄、红安花生和红苕、麻城菊花、罗田板栗、英山茶叶、蕲春药材、武穴佛手山药、黄梅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和发展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开发力度,力争组织认证“三品”600个,其中有机食品125个、绿色食品175个、无公害食品300个;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个以上,扩大无公害种植面积300万亩以上,新增10个省级以上的名牌产品。
——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建设一批在全省有影响、有实力、快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蕲春、黄梅、英山、罗田、红安、团风等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龙感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加工产值过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3个。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大县。重点抓好黄梅、武穴、浠水、红安等4个农产品加工大县建设。到“十二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大县1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过50亿元大县3个。
4)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互助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和经营性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等三大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服务功能。重点抓好以农机推广、农业植保服务、动物疫病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以农业信息服务、气象服务、良种经营服务、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村市场流通等为重点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互助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标准化、监测检验、质量认证、科技推广等四大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服务业
适应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不断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65亿元,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9%,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6个。
1)旅游业。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大别山水、人文黄冈”旅游品牌,使黄冈成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武汉大都市后花园,推动全市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A级景区50家,其中5A景区2家以上、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15家;发展“农家乐”50家;全国优秀旅游县市达到5个;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突出抓好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十二大旅游景区、二十个红色旅游景区(点)、四个省级重点旅游名镇、十三个省级旅游名村、63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红色经典旅游区。以列入国家红色经典景区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红安中华将军园、七里坪长胜街、董必武故居、陂安南县遗址、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麻城烈士陵园和乘马会馆,罗田胜利老街,英山烈士陵园和段氏府、红二十七军诞生地,浠水闻一多名人文化园,蕲春高山铺战斗遗址,黄梅红十五军诞生地,武穴田镇红色渡口,黄州陈潭秋故居和白潭湖红色旅游区,团风杜皮革命烈士陵园、林育南故居、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红色经典旅游区影响力和吸引力。“十二五”期间,把红安、麻城建成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重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安七里坪长胜街建成4A级旅游区,红色旅游人数达到430万以上,旅游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以大别山主峰等景区为重点,联动英山县城温泉、茶叶公园、毕升森林公园、桃花冲森林公园,浠水三角山、斗方山、白莲河,麻城龟峰山、五脑山,红安天台山,蕲春云丹山,武穴横岗山,黄梅挪步园,团风大崎山风景区,整体打造大别山生态旅游经典景区,把大别山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避暑胜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把麻城龟峰山、浠水三角山建成5A级旅游景区,罗田薄刀峰、红安天台山、白莲河水库建成4A级旅游区。

东坡赤壁文化旅游区。重点抓好东坡赤壁、白潭湖、遗爱湖、宝塔公园、林家大湾、陈潭秋故居、大崎山和黄冈教育旅游的开发,完善市区综合旅游服务功能,使市区成为全市旅游教育培训、旅游综合服务与游客接待集散中心。把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黄州白潭湖旅游区建成4A级旅游景区,团风大崎山、黄州安国寺景区建成3A级旅游景区。
黄梅佛教戏曲文化旅游区。以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妙乐寺为重点,联动武穴横岗山和仙姑山、浠水天然寺,重点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打造湖北“东禅西道”国际知名品牌,力争把四祖寺、五祖寺建成4A级旅游区,横岗山建成3A级旅游区。
医药保健文化旅游区。以蕲州李时珍国际健康旅游度假区、罗田万密斋医药保健文化旅游区为重点,发展中医保健度假旅游。以武穴“仙(居山)武(山湖)魏(高邑)”生态休闲体验度假区为重点,联动双善洞等景点,建设洞穴探险与工农业示范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末,把李时珍国际健康旅游度假区建成4A级旅游区,武穴溶洞、仙姑山、武山湖、龙感湖湿地保护区建成3A级旅游区。

——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5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大别山生态旅游线(罗田天堂寨、薄刀峰、天堂湖,英山吴家山、桃花冲、英山温泉、乌云山茶叶公园、浠水三角山、白莲河水库,麻城龟峰山,红安天台山,团风大崎山);红色经典旅游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七里坪长胜街、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麻城烈士陵园、乘马会馆、罗田胜利烈士陵园、胜利老街、英山烈士陵园、段氏府、浠水闻一多纪念馆、蕲春高山铺战斗遗址、黄梅红十五军诞生地、武穴田镇渡江战役遗址“红色渡口”、黄州陈潭秋故居、团风县杜皮烈士陵园、林育南故居);佛教道教文化旅游线(黄梅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妙乐寺、武穴横岗山、仙姑山、浠水斗方禅寺、天然寺、黄州安国寺、红安天台寺、麻城五脑山);名人名址文化旅游线(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李四光纪念馆、陈潭秋故居、林家大湾、麻城杏花村、闻一多纪念馆、毕昇纪念馆);医药保健及溶洞探险旅游线(李时珍国际健康旅游度假区、李时珍纪念馆、蕲州药市、武山湖生态休闲度假区、广济药业、武穴双善洞、仙姑山、灵泉洞)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旅游交通,加快景区路网建设,重点建设红安七里坪至大悟宣化店,罗田九资河、英山吴家山至安徽金寨,英山桃花冲至安徽岳西,团风大崎山至新洲道观河等项目;改造提升旅游景区连接高速出口线路等级,做好现有旅游公路的维护、保养和完善配套。开通武汉、鄂州、黄石、九江至红安天台山、罗田薄刀峰、天堂寨,英山吴家山和桃花冲、浠水三角山、黄梅五祖的旅游专线车辆。改扩建红安、英山、浠水、黄梅旅游的汽车客运站,提升档次和规格。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集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高中档旅游宾馆、饭店。到2015年,旅行社达到2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星级饭店80家,其中五星级3家以上,四星级10家,三星级30家。
——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包装促销和市场开拓力度,形成以黄冈为中心的鄂豫皖赣区域性旅游大市场。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众多的名优土特产品优势,重点开发名优土特产、特色保健食品、民间工艺品、书籍影像等旅游商品,实现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化、基地化、规模化和系列化。开发和创立黄冈东坡菜系、李时珍保健药膳菜系、武穴菜系、佛教斋食菜系,推广大别山风味小吃、“农家乐”等具有地方特色菜肴,重点开发便携式的李时珍保健食品和大别山绿色食品;在黄州、蕲州、九资河、五祖镇、七里坪镇建设特色饮食一条街,打造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大力扶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形成大别山绿色生态、李时珍医药保健、东坡文化、红色纪念品、武穴章水泉竹器、黄梅佛教文化六大商品系列。举办具有黄冈本地特色的旅游节会活动,把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中国·湖北李时珍医药节、中国·罗田板栗科技节、湖北英山茶叶节培植成国内知名的节会。充分利用大别山地域特点,在天台山、天堂寨、桃花冲、占河、三角山、九焰山、龟峰山等山地景区开展山地探险、野外拓展、水上漂流活动,发展沿大别山腹地旅游通道的自驾车旅游,建设3座自驾游露营营地,形成系列体育旅游等户外活动专项产品。到2015年,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
2)物流业。围绕建设鄂东物流基地,以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以黄州、麻城、黄梅、武穴、蕲春、浠水、团风等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商品批发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到“十二五”末,建设大型批发市场40个,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组建一批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推动优势产业物流和快递物流加速发展。积极推进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与交换。重点建设鄂东(稻花香)物流产业园、武汉新港唐家渡楚江物流园、蕲春华龙国际港口物流园、湖北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黄梅中部商贸物流园、黄梅濯港关山物流中心、麻城金通湾中国户外用品城、麻城孝感街中部商贸物流城、红安新型产业物流园、罗田大别山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团风钢结构物流配送中心、浠水散花物流配送中心和龙感湖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
3)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金融保险业发展,加快金融传统业务项目改造和金融产品创新,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各业并举、各类金融机构并存,高效开放、服务优质、运行协调的现代金融保险业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银行业实现人民币存款余额1800亿元,贷款余额700亿元,年均增长15%;保险业务收入70亿元,年均增长18%。积极促进银企合作,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推动企业直接融资,鼓励企业以股票、债券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十二五”期间,有3—5家优势企业成功上市,1—2家企业实现债券市场融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拓展保险覆盖领域,发挥社会保障功能作用,积极探索运用保险资金投资项目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开发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机构,着力打造“信用黄冈”。
4)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完善现代商贸区集聚服务功能。重点打造黄州商贸流通核心区,建设商务、贸易、金融、旅游、文化、教育聚集区,重点发展综合性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购物中心等,使黄冈市区成为现代商贸流通核心区。建设以各县市城区为次商业中心区和各乡镇镇区、城区社区商贸便利网点的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的商贸流通区。县市城区重点发展商品批发和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及特色商业街;乡镇重点发展商品零售业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拓展农村市场,实施农超对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基础的农村商业流通网络。重点建设黄商集团物流配送中心、湖北李时珍医药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罗田大别山商贸城等项目。
5)房地产业。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市场为重点,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促进住房合理消费。以城镇化为契机,积极推进城镇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全多样化、多层次的房地产供应体系,积极有序发展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等,稳步发展住宅市场,完善住宅供应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完善房地产交易服务体系。健全住房金融支持体系,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住房二、三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构筑网上房地产交易平台,形成集房地产交易手续办理、产权登记发证、经纪、评估、担保、拍卖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规范化交易服务体系,提升房地产交易服务整体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业管理,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房地产开发总投资达到415亿元,开发总面积达到178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7平方米,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
6)信息服务业。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信网络和信息资源库建设,推广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信息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形成初具规模的信息服务业。到“十二五”末,全市通讯网络有效覆盖面积达到99%以上,100%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行政村宽带开通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到76%;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目标;邮政互享工程达到80%以上。加强和完善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进程;加强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和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数据库,完善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加强信息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安全,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7)中介服务业。积极推进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重点规范和发展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税务代理、产权交易、拍卖、专利、检测、认证、咨询、房屋经纪和公证仲裁等中介组织,推动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科教文体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规范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鼓励我市中介机构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中介机构的合作,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总体水平。
8)社区服务业。坚持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积极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卫生、家政、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社区服务。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养老设施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形成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促进社区便民网点建设,逐步形成社区综合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服务连锁网点。
(四)建筑业
大力发展以山河建设集团、英山长安建筑集团为龙头的民用建筑业,以华夏窑炉公司为龙头的工业建筑业,不断提高建筑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争创建筑业强市。到“十二五”末,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业市场。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重点培植2家特级资质和23家一级资质总承包企业,形成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承包相结合,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材料供应、设备采购于一体的建筑业产业体系。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打造企业质量品牌。以特级、一级资质总承包企业为龙头,引领其他建筑企业,“走出去”承接各类建筑工程,进一步巩固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建筑市场,大力开拓沿海发达地区、津京塘地区、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筑市场,积极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全面提高我市建筑业的市场占有率。
(五)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加大体制、机制和环境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水平,促进企业向园区聚集、资本向园区流动、人才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明确产业定位,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增容扩规提档,不断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使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优势产业的载体,科技创新基地、产业提升基地、人才培育基地和对外开放窗口。力争到“十二五”末,黄冈经济开发区、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州工业园、麻城经济开发区、蕲春经济开发区和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团风经济开发区、田镇循环经济试验区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红安经济开发区、浠水经济开发区、武穴经济开发区、罗田经济开发区、龙感湖工业园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黄梅经济开发区、英山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基础产业


优先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优化发展能源产业,切实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一)交通运输
     按照“对接大武汉、沟通大长江、贯通大别山、构建大交通”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网络完善、结构合理、衔接紧密、信息共享、便捷通畅的鄂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建设15分钟快车道、90分钟交通圈,加速推进“五网”(高速公路网、快速干线交通网、农村公路细胞网、低碳经济水运网、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
1)公路。“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规划投资529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68公里,一级公路465公里,二级公路934公里,农村公路18719公里。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省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关键节点为目标,完善“两纵三横三支线”高速公路网;建设县城上高速及过境的快速通道,实现城区上高速高等级化和过境绕城快速化,实现从县城到高速公路入口、火车站、港口码头均不超过15分钟车程。重点建设麻阳高速、麻竹高速及延伸线、黄鄂高速及延伸线、黄石至六安高速公路黄冈段、武汉新港江北快速通道、沿江一级公路、柳界一级公路、大广高速团风至黄冈大桥连接线等公路项目。
2)铁路。围绕“扩充客运专线网、加快城际铁路网、强化区际干线网、扩大路网覆盖面”的总体要求,按照“加快发展、统筹兼顾、点线协调、适度超前”的原则,以京九线黄州站改造升级和城际线黄冈东站建设为依托,将黄冈市区打造成为全国区域性路网枢纽和客货运输中心,形成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复合型大十字格局,在新一轮发展中凸显黄冈铁路交通的区位优势。“十二五”期间,形成“两纵九横”铁路交通格局。“两纵”即既有京九线229公里,新建北京至深圳高速铁路(京九客专)245公里。“九横”即既有麻武联络线45公里、合九线42公里、合武线95公里,在建武汉—黄冈城际线19公里,新建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滠口至黄州线25公里,新建麻城至安徽六安货运线16公里、随(州)—麻(城)—安(庆)铁路65公里、武九与京九铁路鄂州至黄州联络线28公里、黄冈至安徽安庆城际线100公里。
3)水运。加快推进黄冈长江大桥、团风罗霍洲大桥、武穴长江大桥、蕲春棋盘洲长江大桥、黄梅长江大桥等过江通道项目,密切对江联系往来,实现黄冈与周边省市的融合发展;以武汉新港黄冈作业区和黄州港、武穴港、团风港、浠水港、蕲春港、黄梅港等港区为依托,重点建设黄冈林纸一体化码头、黄冈化工园危化品码头、黄州楚江物流综合码头、国盛综合码头、团风罗霍洲综合码头、武穴田镇建材综合码头和化工专用码头、黄梅小池综合码头、蕲春蕲州综合码头、浠水兰溪综合码头、浠水散花综合码头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码头,加快蕲河、浠河、巴河、举水河、倒水河等内河航道整治,提升内河航道能力。
4)民航。积极开展黄冈(蕲春)民用机场、罗田大别山旅游机场项目选点和前期工作。
(二)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
坚持节约能源优先,重点推进核电、水电、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建设,积极开发风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满足社会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努力营造安全稳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能源发展和利用格局。
1)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核电,加快推进综合投资1000亿元的浠水核电项目建设;有序发展水电,推进黄梅、团风和麻城、罗田等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扎实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大力推进龙感湖、罗田、麻城、红安、武穴等风力发电项目,龙感湖、麻城等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锲而不舍推进黄冈电厂、大别山电厂二期等火电项目建设。
   2)能源基础设施。推进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武穴500千伏变电站,为电网提供更强的电源支撑;新建8座、扩建4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38座、扩建9座110千伏变电站,不断完善电网结构。继续推进城网改造,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和电压质量。推进数字化变电站、城区配电网智能化、电动汽车充电站等一批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气项目建设,在县县通气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供气范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用气保障。
(三)水利基础设施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治理,确保防洪、粮食、饮水和生态安全。重点推进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河、华阳河、滠水红安段等长江重要支流治理,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实施水利血防工程以及重要大中型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使重点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加强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开展以长河、白莲河、华阳河流域、浮桥河及倒水红安城区段、浠水河县城段、老县河黄梅城区段、雷溪河蕲春城区段、东河英山城区段为重点的水生态修复工程,使重点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和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大别山南麓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和崩岗治理工程、重点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等。

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按照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产业集聚的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一主三化”方针,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使优势资源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强化特色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市场的有效组合,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推动县域经济争强进位,力争有2—3个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力争在培植中部百强县市上实现新突破。
(二)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特色城镇带和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着力构建沿江城镇带、京九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带、大别山腹地城镇带,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力争到2015年,把黄冈市区建成50万人口的大城市,把麻城建成40万人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把武穴、浠水、蕲春、黄梅、红安建成3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把罗田县城建成20万人左右、团风和英山县城建成10万人左右小城市,把龙感湖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突出抓好12个省级重点镇、30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5—10万人口重点镇达到20个。加快县市城区建设步伐,科学规划配套功能区。建设一批重点集镇、特色镇和中心村。坚持提升功能、提升形象并举,聚集人气、促进繁荣并举,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公交、能源、信息、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减灾工程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集聚、扩散、创新、协调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人口集中化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集约化提供。创新户籍管理模式,打破“二元结构”,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沼气、村庄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解决302.5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积极推进沿江县市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农村沟塘整治工程,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四)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抓住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积极实施连片开发,办好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推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集中投入,探索和实施跨村、跨乡、跨县连片开发。实施“1321”帮扶工程,推进扶贫到村到户,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大多数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2008年不变价),特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绝对贫困现象明显缓解。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两型”社会

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节能节地、治污减排、生态修复为抓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不断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逐步走出一条具有黄冈特色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一)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立足黄冈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入武汉城市圈为抓手,以优势区域开发为先导,在产业发展、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城乡统筹、科教进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创新突破,推动黄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抓好黄冈化工园区产业转移互动发展、黄冈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机制、龙感湖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示范区、黄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武穴市田镇“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罗田县旅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团风县“两型”社会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总路咀“两型”社会试验镇、红安新型产业园示范区、麻城经济开发区园区互动发展等试点工作,积极争取财政、金融、土地等领域的试点,培育和引进一批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项目,最大限度地聚合各种发展资源。加快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建设、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建设进程。
(二)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目标,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程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工业污染全防全控和重点领域有效治理,着力打造生态黄冈。到“十二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流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1)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县(市、区)领导班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环保节能约束机制,逐步提高高排放行业的排污收费标准,实行差别水价、电价,逐步完善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及时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到“十二五”末,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2)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和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大别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森林城市和绿色家园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以遗爱湖等城市内湖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实施黄冈市区水体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加强全市水库、湖泊等主要水体及龙感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大力实施长河、巴河、蕲河、浠河、倒水河、举水河、华阳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龙感湖湖改江排污工程。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医疗废弃物焚烧处置中心和乡镇废弃物集中收集点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秸杆还田、生物防治等农业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以节约能源,集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节约模式,推广节能技术,不断改革和完善能源资源配置机制,严格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建立能源资源节约机制。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余热余压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沼气入户”工程和城市公交、出租车油改气进程。加快高效照明产品和灰砂砖、页岩砖等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使用。强化用地准入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优先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排放和过剩、落后产能项目用地。完善激励政策,鼓励提高建筑物高度和容积率,支持用地单位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全面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工业用水管理,建立农业节水灌溉机制,全面推动节约用水。到“十二五”末,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10%;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完善差别水价形成机制,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整合全市铁砂矿、石英石、石材等优势矿产资源,坚持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循环经济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低碳生产、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突破性发展服务业等绿色无污染产业。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在农村推行食物链、沼气等循环模式,重点加强农业废弃物、农业加工副产品、林木“三剩物”、次小薪材等的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废气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推动各行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废渣、废气、废水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积极探索区域综合循环模式。重点推进蕲春节能灯工业园、中国页岩砖都节能示范区、中国高新节能机电产业园、黄州废橡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龙感湖、武穴田镇、黄梅小池等循环经济试点和蕲春、黄冈、麻城低碳产业园建设,在园区内实现不同产业、企业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的产业链和废弃物利用链。

九、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积极稳妥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质量和水平。
    (2)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建设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抓好“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集体林权确权到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
3)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引导企业投资,逐步健全完善投资体系。整合各类融资平台,集中力量支持融资平台健康发展,推动其成为合格市场主体,提升投融资效能。建立健全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

   4)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快财政工作法制化进程。建设完善“金财工程”,提高全市财政信息化水平。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在我市开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更加安全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5)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国资监管部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强重大事项管理,完善业绩考核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促进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和民生行业的主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6)稳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改革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市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农合覆盖面,提高住院补偿率。继续推进文化体制、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改革。加快体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和实体化进程。努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收入分配新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二)大力实施对外开放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坚持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两轮驱动,坚持统筹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扩大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
1)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自有品牌、自主技术及标准出口比重,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出口工作,着力打造医药化工及医用卫生材料、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农产品、建筑建材和手工艺品等六大出口基地建设,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推动出口品牌创建工作,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着力打造广济药业核黄素、美春“塞尚”服饰、雅比毛巾、富驰牛磺酸、罗田宏源原料药、华丽食品板栗、英山梦丝家和怡莲阳光蚕丝被、浠水神鹭水产品、黄梅联兴化工次磷酸盐、麻城英联营养蜂蜜等10大出口品牌。继续巩固现有市场,积极开发新的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区域化、规模化,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市场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扩大现有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培育具有出口潜力的优势产品。积极争取设立海关、商检机构,为全市外贸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2)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充分发挥黄冈区位、资源、产业、环境优势,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吸引外资与引进内资相结合,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新格局。提高招商引资质效,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着力引进大财团、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引进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大项目,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项目,以此带动配套项目建设、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群形成。积极搭建利用外资载体和平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鼓励境外上市、风险投资等新型利用外资方式,规范和引导外国投资者以并购、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以及向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积极利用国际国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
   (3)加强经济技术协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我市优势产业,加强部门配合和政策支持,建立对外投资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大我市对外投资实体培育力度。搭建平台,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会展、国内外中介组织、服务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外派劳务网络体系、外派劳务服务体系、外派劳务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等三个机制,促进我市外派劳务经济持续、稳定、有效发展。加强与国内周边省市的紧密型经济协作,提升国内经济合作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外经营业额累计突破1300万美元,全市外劳务达到3000人次,境外直接投资突破2000万美元。

十、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一)自主创新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应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的自主应用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全面提高科技对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社会民生的贡献率。到“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00个,省级以上自主创新产品100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3%以上。
1)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建设和完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转化科技成果,探索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等措施,调动科技人员来我市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主要平台的高效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以新型农技服务组织为主要支撑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力量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2)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黄冈建设,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把知识产权创作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把获取知识产权优势作为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推动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3)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黄冈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普功能。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技术交易中心以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
   (二)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黄冈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
1)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义务教育规范管理工程”,实现义务教育“高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区域均衡、全员覆盖”的发展目标。全市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7%。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推进一批城市新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学校新建、迁建和改扩建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蕲春实验小学和李时珍中学迁建、英山实验小学扩建、武穴城东中学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和实施教育捐资援建工程,重点实施好红安、罗田、蕲春、英山、浠水、麻城、黄梅等县市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的思源试验学校建设项目。
   2)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重点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管理,三年内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规范达标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幼儿师范院校和专业,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落实幼儿教师待遇。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得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5%以上。
   3)高中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普通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整合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全市70%以上普通高中达到市级示范高中及以上标准,创建3—5所省级示范高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4)中职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中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快县市区职教中心(理工中专)建设。建设黄冈职教园,加速推进并顺利完成黄冈工程学校、黄冈电子信息学校、黄冈水利电力学校、黄冈交通学校、黄冈工贸中专等学校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推进黄冈市劳动中专、罗田理工中专等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实施红安职教中心扩建、黄梅县职教中心搬迁、武穴市和浠水县理工中专改扩建、黄冈市区重点中职学校和团风等县市区理工中专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全省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
   (5)高等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支持黄冈师范学院增强发展能力,巩固和强化其在全省师范教育中的特色和地位,成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成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加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完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扩建改造工程,将两校建设成专业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到2015年,使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
   6)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重点支持红安、麻城等县市的特教学校建设。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5%以上。
   7)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开展成人教育,改造、扩建一批成人教育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成人培训,面向全市的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20万人次,“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近1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8)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和管理力度,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源兴办民办教育,促使民办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到“十二五”末,使民办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占全市学校的比例稳定在15%左右,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格局。
   9)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实施黄冈“名师工程”。“十二五”期间,培养50名以特级教师为代表的全国知名教师,250名湖北省知名教师,3000名黄冈市骨干教师。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城乡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加强黄冈教育信息网和教育网络资源建设。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强市战略,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市由人力资源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黄冈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1)党政人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能力和作风建设为核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党政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监督保障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稳定在2万人左右,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干部素质明显提高。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着力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培养造就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驾驭能力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市场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以培养、吸引和使用为主线,以基础性开发、结构性调整、梯次性聚集、整体性利用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到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基本得到满足,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5万人。
   4)高技能人才。围绕现代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万人左右。
   5)农村实用人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推进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实用人才发展。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3万人。
   6)社会工作人才。适应构建和谐黄冈的要求,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规范从业标准、强化职业化管理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

十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创作文艺精品为重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为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黄冈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一)文化事业
   (1)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抓好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杂技等优势文艺门类。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惠民活动,进一步繁荣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加快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村村通”的质量和水平,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2)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利用, 加强国家文物保护与开发。重点推进黄梅戏大剧院、大别山民俗博物馆、红安革命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项目,黄冈、浠水、黄梅等7个图书馆项目,黄冈名人文化园、红安中华将军园等12个名人馆(园、纪念馆、陈列馆)项目,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黄冈禅宗文化研究中心、黄州区赣鄂湘革命遗址保护、团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17个文化遗产保护及展示项目和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抓好黄冈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提高全市综合档案馆设施保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3)体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积极推进体育进乡村、小区、公园、广场,努力建设完善具有黄冈特色、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以市区为龙头,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打造沿江健身休闲长廊和大别山红色体育旅游基地,支持武穴、浠水、蕲春、黄梅、麻城、红安、英山等县市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启动县市区综合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建设广场等“四个一”工程建设。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和各类体育协会建设,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市。
   (二)文化产业
深度挖掘黄冈“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健康文化、禅宗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广告装潢等重点产业。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优化布局,重点抓好“一河两湖”生态文化产业园、黄冈东坡赤壁文化产业园、黄冈传媒产业园、黄冈文化名人园、红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麻城移民文化公园、蕲春赤龙湖影视文化产业园、李时珍和万密斋医药文化产业园、黄梅禅宗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黄冈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重点扶持湖北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湖北李时珍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黄梅挑花文化公司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黄冈文化产业品牌。
(三)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努力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整合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减少文化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十二、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围绕促进就业、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做好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一)劳动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将扩大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优先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1)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打破城乡界限,消除身份、性别等各种歧视行为,指导各类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保障劳动者人人拥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的平等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及信息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为方便的就业信息,促进流动就业。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服务制度,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快建立包括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在内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全程服务”,使“择业就在家门口”成为现实。加大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着手建立全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求职人员数据库、用工信息数据库。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地建设,建成“一站式”综合就业服务场所并实现信息联网。加大公益性职业介绍力度。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制度,大力开发公共就业服务产品,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申请、承诺服务、就业协作服务等工作制度,积极组织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贴近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开发社区就业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收集制度,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援助。“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训基地。
3)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与发展经济良性互动的岗位开发机制,政策衔接配套、资金制度性安排的政策促进机制,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帮扶机制,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的超前预控机制。加快建立就业服务对象社会化新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评估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制度和失业率预警预报制度等。

(二)社会保障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万人、165万人、28万人、29万人、27万人。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部门整体联动机制,形成财政、劳动、工商、税务、公安、工会、组织、审计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逐步将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残疾人和进城务工农民工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切实解决好“小三场”、“民办教师”等特殊群体养老保险问题。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严格落实对“应保未保”的处罚措施。
   2)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着力打造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基本建成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基本满足全社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重点支持黄冈市离退休人员老年公寓、黄冈市社会福利中心、黄冈市社区服务中心、黄冈市军休干部活动中心、武穴蕲春黄梅罗田等老年公寓、麻城市光荣院、团风县福利院、浠水县福利院等项目建设。改善精神病人福利设施和条件,加快改造扩建黄冈市优抚医院,支持麻城、武穴、黄梅、红安、罗田等精神病医院康复院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精神病的治疗康复水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老年优待工作。
   3)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其他专项救助制度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扩大城乡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农村福利院改扩建工作力度,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实现自愿条件下集中供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开展临时救助工作,及时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突发的、暂时性困难。加快建设黄冈市慈善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和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站。逐步建立完善教育、医疗、司法、康复、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积极倡导社会组织建立“慈善关爱基金”,鼓励和支持各类慈善公益组织参与重大疾病救助工作。不断加强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加快黄州、麻城、武穴三个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倡导义工、志愿者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咨询。
   (三)收入分配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为重点,健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调节体系,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全市实行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指导各类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切实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对企业支付工资行为的监督,全面推行欠薪预警制度和欠薪保障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度,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健全公务员工资水平政策增长机制,使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事业单位以岗定薪制度,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医疗卫生
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适应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围绕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地区改炉降氟、重点地区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止各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加强卫生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黄冈、罗田、蕲春等15个妇幼保健院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发展。 
3)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配合密切、互为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县级医院龙头效应,进一步发挥乡镇卫生院中枢地位,进一步巩固村卫生室基础作用。建立与完善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建立城市区域间急救站,缩小急救半径,增强反应能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医疗机构。重点抓好黄冈市中心医院及麻城、罗田、武穴人民医院、黄冈市中医院等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建设。
4)巩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建立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不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五)住房保障
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努力抑制房价非理性增长。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改善房地产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匹配程度,确保困难群众和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95万套。完善廉租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制度,维护保障性住房管理秩序。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和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保值增值。

十三、推进和谐黄冈建设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行优生优育,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机制,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人口总量控制770万人以内,出生缺陷率降至5‰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5以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扶持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能力。加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残疾人的整体服务水平。建设黄冈市残疾人康复托养综合服务中心、英山县残疾人康复中心、麻城团风浠水残疾人托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二)精神文明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力宣传英雄人物、先进典型,大力倡导社会美德、家庭美德和职业美德。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倡导文明言行,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文明劝导”活动,切实改善城市环境和公共秩序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着力推进大别山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文明村镇创建步伐。到2015年,全市文明新村试点村达到1000个以上,省、市级文明村镇达到100个。
(三)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黄冈。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四)妇女儿童工作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参与决策和管理、就业和享有社会保障等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劳动保护、扶贫减贫、法律援助工作,优化妇女发展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对弱势儿童群体救助和保护力度。加强各级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和利用,建设黄冈市及县市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五)社会管理
1)公共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认真做好外事、侨务、对台、保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建立完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应急事件处置机制、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重点人员管控机制,努力创建“平安黄冈”。不断改善司法保障条件,加强公检法司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公安信息化系统、法院审判法庭信息化系统、公安检察院技侦楼、法院审判楼、看守所、拘留所、强制戒毒所、民警(特警)训练基地和基层“两所一厅”等项目建设。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全力抓好消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到2015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22以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强化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加强质量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大别山食品药品检验监测中心,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检测能力,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2)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稳定工作“第一责任”,完善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和接待信访群众制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从源头上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决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做好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服务和管理工作。切实抓好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和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3)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开展城镇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区管理中心向基层转移,赋予社区更大的自主权和治理空间。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社会管理,逐步推广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提高社会专项事务管理水平,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婚姻收养等级规范化管理,依法加强殡葬管理。
)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着眼国家安全,认真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依法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完善国防动员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认真做好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等工作,全面增强国民经济应战应急能力,切实做到战时应急有保障、急时应急有基础、平时服务有作为。加强“双拥”工作,做好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随军家属和退役士兵安置及管理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关心和支持驻黄部队建设,加强军事设施保护。

十四、推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规划任务顺利推进,各项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一)保持投资增长力度。充分发挥投资对促进发展和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投资,鼓励、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总投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规划建设亿元项目1319个,项目总投资9052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236项,总投资1037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283项,总投资150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402项,总投资4730亿元;农业水利类项目146项,总投资595亿元;生态环境类项目157项,总投资576亿元;社会发展类项目96项,总投资613亿元。
(二)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积极实施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坚持和完善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大力激活城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向农村延伸,形成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推进农超对接,发展连锁经营,开展“家电下乡”活动。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拓展汽车、住房、旅游等热点消费和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型消费,发展新的消费业态,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环境,健全信用体系,鼓励发展信用消费。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努力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切实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把黄冈打造成发展软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牢固树立开放包容、竞争合作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重商、亲商、利商、留商、护商的投资环境,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推进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继续推进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树立“发展第一、服务至上”的政务服务理念,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创造优良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促进生产要素合理自由流动。
(四)强化规划实施机制。本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主要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和政府工作重点,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都要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各负其责、齐心协力、上下联动。本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确保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实现。各县市区编制的规划纲要、各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在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上与本规划相衔接。要切实加强“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监测和分析,认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