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13-8833856

黄冈师范学院“十二五”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22浏览次数:115

黄冈师范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检验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十二五”时期是我校推进学科发展,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层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黄冈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为更好的落实“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二十字办学理念和“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九字发展观,特制订黄冈师范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学科建设现状

(一)“十一五”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

第一,学科意识明显增强,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我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等14个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立项建设硕士点学科;同年,中国古代文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等2个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0年农业资源利用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20103月,按照一级学科学校对学科进行了重新评审,确定了校级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5个:农业资源利用、数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重点建设的校级特色学科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音乐学、美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校级扶持学科3个:物理学、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校学科意识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制订的学科建设目标。

第二,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到2010年,我校教职工共1176人,专任教师606人,其中博士115人(含在读博士48人),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9%;教授66人,占专任教师11%;副教授127人,占专任教师20.96%。教师队伍中有新世纪国家千百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特殊津贴专家等20多人。

第三,科学研究卓有成效,研究层次不断提升。2004年至201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科基金2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7项,主持文化部、新闻出版署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4项、湖北省自科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2004年至2010年,共发表论文8000余篇,SCIEIISTP收录182篇,出版学术专著82部,出版教材92部。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共31项,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届梁希林业科学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1项,湖北省发展研究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湖北省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奖三等奖2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等。

第四,学科平台建设具有较大突破。到2010年止,学校拥有3个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建有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不确定理论研究所、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研究所、鄂东区域经济研究所、鄂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艺术与设计研究所、鄂东民间艺术研究所等13个校级研究所(中心)。

第五,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地位有所提升。2004年至2010年,学校先后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省级专业学术会议11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访问讲学257人次,其中邀请国内院士4人次,国外院士1人次,“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5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资助赴国外学习、任教4人次;外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6人次,全国学术会议280人次,全省学术会议400人次;校内学术讲座515人次。

第六,联合培养研究生获实质性进展。“十一五”期间,全校兼职硕导已达68人,博导3人,联合培育的在校硕士研究生26人,初步形成了本科生与硕士生贯通培育的人才培育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冈师范学院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尽管“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第一,学科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十一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联度不高,学科建设既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也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学科人才培养的功能发挥不突出。学科建设必须承担两大人才培养任务,其一是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任务,其二是承担着培养本学科高级拔尖人才的任务和培养青年学术骨干的任务。我校现在没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谈第一个方面的任务还为时过早。但“十一五”期间通过学科建设培养本学科高级拔尖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社会效益不明显。黄冈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尽管“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但与高等学校发展对于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看,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校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四,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不鲜明。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办在地方的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多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着“全面撒网”以及“撒胡椒面”的现象,没有研究哪些学科应该是我们首先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的学科,从而导致我校特色学科特色不鲜明,优势学科优势不突出的现象。

第五,传统学科比较多,应用型学科发展不够。由于多年形成的师范传统,我校文理科发展比较全面,但应用型比较强的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工科类学科发展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六,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匮乏、科研水平整体较低。由于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教育资源、学校实力等方面差异,致使学校人才引进困难,高水平拔尖人才严重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同时,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较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足,加之其科研单兵作战的零散性,使有限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没有集中起来,造成了科研整体实力低,很难获得高层次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调整学科结构,坚持“强优支重,以重带新,特优共进,包容整合”的思路,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实现学科“大建设、大提高、大发展”;按照“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学科建设基本原则,使我校学科建设成为学校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的重要支撑,努力实现科研项目上水平、科研经费上规模、科研成果上档次,在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区域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有较大的实质性突破;坚持“地方性、应用性、差异性”的学科建设方向,不断体现和彰显我校学科建设的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增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思路

第一,统筹学校学科建设规划,摒弃平均主义思想。有计划地加大学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学校的带头学科、龙头学科,让其它学科在示范、带动、辐射下寻找新的生长点。同时要根据学校遴选出来的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扶植学科,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既要加大建设主持力度,也要加强建设检查考核工作,把建设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真正让我校的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做强,让教育学、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化学等传统学科和专业学位领域做精,让农业资源利用、应用经济学、林学等新兴学科做特。

第二,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重点抓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学校学科建设的影响要素主要有:发展规划、研究方向、资金投入、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技开发、制度创新。其中,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等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基础,而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技开发、制度创新等决定着学科的发展能力与水平。这两个层次决定了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规模、发展实力和影响力。

第三,打破学科壁垒,重视发展交叉学科和和应用性强的工科学科。交叉学科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适应社会性等等方面的特点,容易出特色、出效益。目前我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科壁垒森严、单打独斗、学科的交叉融合难以寻得突破口,同时学科的应用性不强,工科发展滞后。所以我们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交叉融合、以学位点申报为纽带进行交叉融合、以合作科研为媒介进行交叉融合、以依托优势学科进行交叉、整合。

第四,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和专业学位授权的申报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为指导,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有利机遇,首先通过加快我校专业学位立项建设步伐,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先实现专业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术型研究生授权专业点零的突破。

第五,深化科研制度改革,创新科学研究的管理机制。主要是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找准学校自身学科优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建设、科研成果产出为支撑,力争实现国家级学科平台零的突破,争取省级平台再添新丁,争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及重大横向项目数量明显增多,争取高级别奖项获奖数量和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明显增长。

第六,以推进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主要是增强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使我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真正成为鄂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全力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三、“十二五”学科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期间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优势学科做强、传统学科做精、新兴学科做特”的思路,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黄冈师范学院建设成为优势学科优势明显、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成为湖北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地;通过“十二五”学科建设,使我校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并使我校23个一级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二)具体目标

1、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在现有的3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力争在五年时间内,将教育学、数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等建成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使我校按一级学科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达到5个左右。

――各学科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平台建设、学科队伍、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各项科研指标达到省内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2、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继续保持发展教师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特色优势,积极发展化学、物理学、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学等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的传统学科群。

――大力扶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林学、法学、农林经济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繁荣区域文化为主的特色学科群,形成文、理、工、法、农、经、管、教、艺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

3、应用型研究生学位点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校专业学位点立项建设力度,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建设教育学、农业推广、艺术等三大专业学位类别。

――加大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体育、农业资源利用、农村与区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美术、音乐等专业学位领域的建设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其中的46个专业学位领域取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4、学术型研究生学位点建设目标

――在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以增列学术型硕士授权单位为目标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加大具有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力度,注重培养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教育学、农业资源利用、数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学科具备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申请资格与条件。

――力争我校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的申报取得突破。

5、学科队伍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遴选和管理办法,遴选10名左右重点学科带头人和30名左右的学术骨干,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和省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使某些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2015年,楚天学者设岗学科达到5个,楚天学者35人,黄州学者1012人,重点学科教授比例达到30%以上,45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数达到80%;“十二五”期间,实现我校师资队伍稳定增长,博士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教授占专任教师10%以上。

――硕士生导师数量达到100名以上,博士生导师数量达到10人以上。

6、学科平台建设目标

――围绕学科建设新建一批校级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在原有的校级研究所(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需要新建510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或校企合作中心。

――在努力提高现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新建2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中心)、新建23个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新建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中心),开始尝试性的申报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平台。

――结合湖北省科技创业园区的建设,力争取土地200亩创建“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创业园区”(园区内设医药园、化工园、生物工程园、农业推广园、旅游经济园等等),作为我校科技产业对接和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促进我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7、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基地的综合效能,凝集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以高级别科研项目为纽带,积极扶持和培育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0个左右,争取成功申报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3个。

8、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依据《黄冈师范学院学术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努力打造5个左右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术创新团队,5个左右的学术创新培育团队。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2个省级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9、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目标

――以争取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重心,做好项目申报和论证工作,5年内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年均纵向经费达到500万元以上;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横向合作项目30项以上,年均横向科研经费达到300万元以上;各项科研经费总量保持在年均800万元以上,力争达到1000万。

――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质量专著、争取重大科研奖励。在国内外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保持年均500篇以上,其中CSSCISCI及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年均20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年均20部以上。

――“十二五”期间争取实现国家级科研奖励零的突破,省()级科研奖励10项以上;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明专利10项以上;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年均达到1000万元。

――实现“三个1工程”,即实现11县(市)1个示范性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项目工程。

10、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内部属高校对口支援地方省属高校的机会,进一步密切与其他高校的联系,加大合作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年均50人以上,其中我校独立全程式培养研究生年均达到20名以上。

――“十二五”期间开始独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年均招生规模达到100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

11、学术交流与合作目标

――本着互相学习、互惠共赢的原则,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争取与国内10个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互派专家学者讲学。

――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学科骨干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或其它学术交流活动;由我校牵头每年组织召开1-2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学术影响。

12、学科管理、科研管理建设目标

――创新学科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制度环境。

――创新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

四、“十二五”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

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关键和核心作用。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除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资金投人、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扶持外,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目前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才能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1、错位发展,争取实现“弯道超越”

――避开与强校、强势学科相同的发展方向或发展路径,走自己的路,避免机械模仿和盲目追赶,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来发展并彰显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

――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之路,降低学科重心,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我校学科的竞争力。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主动适应黄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瞄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达到既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又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

2、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规范学科经费管理制度

――在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取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保证学科建设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力争“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包括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总量年均不低于2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经费总投入超过1亿元。

――保证省级重点学科年均常规建设经费不低于50万元、校级重点学科年均常规建设经费不低于30万元,校级特色学科和扶植学科年均常规建设经费不低于10万元。

――保证重点建设的专业学位领域年均常规建设经费不低于30万元,一般建设的专业学位领域年均常规建设经费不低于10万元。

――制定学校和各学科两级学科经费管理制度,实施学科负责人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和学科成员对学科经费使用的监督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创新学科管理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决策机制,成立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学院学科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学科建设的学术责任和行政责任。

      ――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建设投入机制。制定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重点制订和实施《黄冈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年度目标考核与奖励办法》、《黄冈师范学院专业学位立项建设领域年度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黄冈师范学院学术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黄冈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等。

――尝试实行学科建设专职学科编制度。学科建设专职学科编主要用于我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适用于我校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以及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中心)等学科平台的建设工作。学科编分为学科科研编和学科管理编两类。学科科研编主要用于学科科学研究,按照时间长短分为半年制学科编、一年制学科编、两年制学科编三种形式。规定的时期内完成了规定的工作任务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可以再次申请学科科研编。学科管理编主要用于学科日常运行管理,按照学科性质分为1个学科编、0.5个学科编两种形式,其中,1个学科编主要适用于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0.5个学科编主要适用于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及省级学科平台。学校每年设专项经费用于发放专职学科编工作量酬金。

4、加快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科研管理机制

――修订《黄冈师范学院科研工作量量化管理考核办法》,通过科研制度改革,调整科研奖励办法,鼓励科学研究,大胆奖励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对成功申报的高级别项目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横向项目,学校将在奖励政策上给予倾斜。

5、加强学科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

――树立“以人为本,崇尚学术,广纳英才”的理念,用超前的眼光、积极灵活的用人机制、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从而为学科建设积蓄力量、夯实基础。

――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除及时引进人才外,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对于一些力量薄弱的学科,采取智力引进办法,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担任兼职教授,每年在校工作一定时间,发给相应的工资、校内津贴并提供住房等。这种智力引进可带来国内外科技新动态、新进展、新方法,同时,这种智力引进还可指导青年教师、促进新课程开设、吸收本校教师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从而带动一个学科,培养一支梯队。

――营造富有活力、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选拔任用和培养机制,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合作,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学科队伍。现在的情况就是,有一些我们自己认为比较强的学科,现在发展不太乐观,而且呈现萎缩趋势;有的学科高职称、高学历的人不少,但学科建设的成效不突出。其原因就是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我们必须通过学科把相关的人才凝集起来,通过学科建设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学术骨干。

      ――实施“1212工程”,即打造10支左右的校级学术创新团队和学术创新培育团队;2支省级学术创新团队;10支左右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支左右的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设立“人才基金”,重点扶持45岁以下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支持和激励他们尽快在国内外学术界脱颖而出。

      ――重点培养和引进博士和博士后,特别是重点发展学科急需的具有国际合作经验和背景的学术带头人,加大人文社科拔尖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

6、推进学科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密切与产业、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等的联系,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新方式,形成产、学、研互动,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学校、各学科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学术交流与合作,安排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同类学科进修学习,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提高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形成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经费补偿机制,具体是,各学科每派人到国外学习交流,除学科自筹经费外,学校按2/人次补助,每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按1/1次补助。

     7、加强学科创新基地平台建设

――加强设备与科研人员有机结合、重点学科与重点基地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

――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创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建设农业资源利用、数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等研究基地平台以及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学位领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

      ――整合资源,尝试组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学校重点实验室、基地及学院实验室、基地等三级学科创新支撑体系。

  8、强化学科建设的地方性和学科建设的思想建设

――把地方高校独特的地域优势、文化作为我们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着力点、切入点。根据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挖掘地域资源、文化资源,形成学科建设鲜明的地方特色。

――强化学科建设中的教师主人翁意识与团队精神,提倡专家治校,重视学术决策。营造为人才服务的外在环境,树立尊重人才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上一篇:下一篇: